選擇國際文憑是好是壞?(上)

隨著近年越來越多學校都開辦國際文憑(IB)課程,讓學生有了DSE以外的另一選擇。然而,IB畢竟是一個較為年輕及新鮮的課程,不少家長及學生也希望對這個課程有更深入的了解。今個星期起一連兩周,我將為大家分享國際文憑課程的一些優勢及不足,希望以過來人的經驗幫助大家了解更多。

問題一:國際文憑的課程宗旨為學生帶來甚麼優勢?

顧名思義,國際文憑是一項以「國際化」為宗旨的課程。因此,學科的設計是為了擴闊學生視野,裝備他們成為世界公民(Global Citizen)的技能而設。開辦課程的國際文憑組織(IBO)更設下十個學習者培養目標(Learner Profile),強調課程內容是為了培養學生成為探究者、思考者、交流者、反思者,同時處事要有自己的原則、擁有廣闊的胸襟及淵博的知識,並富有同情心、敢於冒險及具備全面發展性,而這些特質正正就是讓學生不論在香港以至國際社會上,都能夠從善如流的要點。

就著這十個學習者培養目標,IB課程的教學都會輔以國際化的例子作說明。以經濟學為例,學生往往需要比較香港及不同地方的政策分別,例如在科技發展上,兩地採取的不同策略及方向,從而讓學生明白地球村和而不同的概念,將眼光從香港拓展到全世界,將思維層面放眼國際。

問題二:除了學術知識外,就讀 IB 的學生還能夠從課程中得到甚麼?

IB除了在各個學科加入國際化的元素外,更要求學生在學術以外也能具備學習者培養目標,更特別設立CAS元素,即創意(Creativity)、活動(Activity)及服務(Services),要求學生在修讀國際文憑課程期間,必須完成一定時數的CAS,以作為日常學術研習的平衡。

如同不少IB學生一樣,我在求學時期都不太了解CAS的存在意義,但當參與其中後,就明白到這些活動對我們未來的成長帶來很多得著。學生可以籌劃不同的計劃去完成CAS的要求,例如自行組織一個新學會,學生需要從零開始去建立學會的組織、架構,如何制定招收會員的策略,所有事物都需要自己親自探索,是個十分有趣的體驗。

很多家長及學生或會擔心,這些由學生主導的活動是否只限於校內的高材生?其實不然。重視全人發展的IB往往都會鼓勵每位學生作出嘗試,而且更有其他如探訪弱勢社群等活動,可視為服務的一項,讓學生可以了解他人的需要,培養出懂得關心別人的個性。

儘管CAS為學生帶來不一樣的體驗,但其中人與人之間的互動仍有不足。這一點我們留待下星期再與大家討論。

問題三:在學校環境方面,IB又如何提升國際視野?

經過在學術及CAS兩方面的浸淫,學生都會培育出對國際趨勢的興趣。很多IB學生都會留意香港以外的新聞,了解每日世界的不同變化,觀察世界村如何影響著周遭的一切。

同時,學生從IB的課程中發展出自學能力,在吸收了一定的知識後,往往能夠在功課上應用到相關的學問,而這些應用的技巧又會反映在內部評核(Internal Assessment)及延伸論文(Extended Essay)之上。有了這種自學能力,學生就能夠學會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中生存。

此外,開辦IB課程的學校,在招生上也有著一定的國際化準則。

我中學時就讀於李寶椿聯合世界書院,學校的學生來自五湖四海,當時全校學生來自80個國家或地方,讓我猶如身處濃縮版的地球村,了解不同文化及生活的多樣性。

記得在上經濟課時,有一位來自瑞典的同學告訴我,他們的國家每個月都會收到來自政府的千多元作為零用錢,令我們大開眼界;有學生來自當時對戰中的以色列及巴勒斯坦,我也得以了解兩個國家的國民如何看待戰爭這回事。

回想起來,IB課程著實令我獲益良多。

Related Post

Smart Parents 親子王 : IB 學生應對疫情小錦囊

在經歷了過去一個學年的網上教學及IB考試的轉變後,面對即將開學的學習新模式的心情。我也希望在此分享一下我的看法,讓各位IB學生可以更加善用在家學習的時間,做好各種準備。

Smart Parents 親子王 : 選擇國際文憑是好是壞?(下)

早前與大家分享過近年備受家長注目的國際文憑課程(IB),在課程設計上加入不少有別於傳統教學的理念及元素,為學生裝備成為一位能夠適應不同文化的「世界公民」(Global Citizen)...